仓鼠亚科(拉丁学名:仓鼠),别名地鼠,是啮齿目仓鼠科(Cricetidae)下的一个亚科,主要分布在古北界,包括中欧和东欧、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伊朗、蒙古、西伯利亚地区、中国北部及朝鲜半岛等地,广泛栖息于沙漠、平原、沙丘、草原、灌木丛、多岩丘陵、河谷、农田、花园及果园,还可生存于海拔高达3600米的高地,共7属18种。
仓鼠亚科大多为小型鼠类,其被覆浓密长毛,背部呈灰、粉褐、浅棕或红褐色,腹部为白、灰或黑色,两侧常为白色,部分种类背部中央具条纹,体长范围为50毫米至340毫米,尾短,均不及体长,尾上被有较密的尾毛,无鳞片。脑颅狭缩,后头宽显著小于颧宽,听泡小而略偏,听孔大,颅骨一般无明显的棱角。腿短,脚宽,前足4指,后足5趾。两颊有颊囊,臼齿具有齿根,咀嚼面具有2纵列齿突。仓鼠亚科一般掘穴而居,其洞系复杂,有专门贮存食物的仓库(盲洞),主要以谷物为食,但也摄取叶片、嫩枝、根状茎和果实。某些物种属于杂食性,会捕食昆虫甚至青蛙等脊椎动物。仓鼠亚科是季节性繁殖动物,交配与育幼期集中在2月至11月。雌性每年产仔2至4胎,妊娠期短,仅15至22天,每胎平均产仔5至7只,但数量可能少至1只,多达13只。
仓鼠亚科多数种类为农牧业害鼠,也是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携菌者。在沙漠地区也会为固沙工作造成危害。仓鼠亚科的部分物种因其具有受自发性疾病的影响相对其他啮齿动物少,并且个体成熟得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可用于实验,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肿瘤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此外,还可广泛用于糖尿病、癌症、遗传学研究以及牙科研究。截至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仓鼠亚科共有5种被列入,其中极危(CR)、濒危(EN)、易危(VU)各1种,近危(NT)2种。
演化
仓鼠起源于欧亚大陆。仓鼠亚科首次扩散和多样化发生在青藏高原,随后在蒙古高原和欧洲东南隅发生了次级扩散和多样化。仓鼠的祖先向北扩散时,祁连山脉(青藏高原的北缘)的海拔与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相比还很低,并不足以阻止其扩散至蒙古高原,而青藏高原的不同步隆升形成的地理隔离却使得仓鼠无法扩散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古新世时期,蒙古高原就为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并促进了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仓鼠类群起源于蒙古高原,这一进化支的分化可以追溯到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83 Mya),这也恰巧与青藏高原地质活跃期相吻合。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的不断隆升,导致了中亚在中新世时期(20至10Mya)干旱环境的形成。紧接着,在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在一系列剧烈的隆升事件下达到当前的高度。隆升后的青藏高原因为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进而导致了中亚地区干旱化的加剧。亚洲内部降水量的持续减少,使得此区域的植物群落分布和主要动物区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此外,又由于东亚冬、夏季季风的强劲发展,致使亚洲内陆干旱地区持续扩大以及干旱程度不断加剧。中亚草原的出现就是在这种干旱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使得古北区哺乳动物扩散和交流不断加强,这也为啮齿动物在中新世时期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适宜的栖息环境。这个进化史上著名的事件被称为蒙古重塑(Mongolian Remodeling),这对于动物类群的转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始新世的动物类群主要以奇蹄目为主导,到了渐新世就突然被啮齿目、兔形目的动物所取代。这些因素都为典型仓鼠(毛足鼠属、短耳仓鼠属、仓鼠属、原仓鼠属和大仓鼠属)的多样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分类
现生仓鼠是动物地理区系中主要的啮齿动物类群,也是典型的古北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啮齿动物代表。根据动物分类学资料,仓鼠亚科物种共有18种从属于7个属均分布于欧亚大陆,分别为甘肃仓鼠(Cansumys)、短耳仓鼠属(Allocricetulus)、原仓鼠属(Cricetus)、仓鼠属(Cricetulus)、中仓鼠属(Mesocricetus)、大仓鼠属(Tscherskia)和毛足鼠属(Phodopus)。
形态特征
仓鼠亚科大多为小型鼠类,体长范围为50毫米至340毫米,尾长范围为7毫米至106毫米,尾短,均不及体长,尾上被有较密的尾毛,无鳞片,具有发达的颊囊及腋下皮脂腺。它们腿短,脚宽,前足4指,后足5趾。颅骨一般不具明显骨嵴,颧骨较细弱。鼻骨前端超过上门齿唇面基部。脑颅趋向狭窄,后头宽显著小于颧宽,听泡小但听孔较大。臼齿具齿根。第一、第二上臼齿(M1、M2)咀嚼面有2纵列齿尖,在老年个体齿尖磨损后,左右连通成横嵴,上门齿唇面无纵沟。某些物种的雌性体型大于雄性。其被覆浓密长毛,背部呈灰、粉褐、浅棕或红褐色,腹部为白、灰或黑色,两侧常为白色,部分种类背部中央具条纹。其脊柱由13块胸椎和6块腰椎构成。仓鼠亚科具有双室胃,多数缺乏胆囊。其大肠与盲肠结构中等复杂。仓鼠亚科二倍体染色体数介于20至44条之间。
分布与栖息
分布范围
仓鼠亚科为温带陆生动物,分布于古北界,其栖息地遍及中欧与东欧、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伊朗、蒙古、西伯利亚地区、中国北部及朝鲜半岛等地。在中国多分布在长江以北诸省,包括青藏高原。
栖息环境
仓鼠亚科动物最常见于干燥开阔的栖息地,栖息于沙漠、平原、沙丘、草原、灌木丛、多岩丘陵、河谷、农田、花园及果园,还可分布于海拔高达3600米的高地,如藏仓鼠、小毛足鼠等。
生活习性
食性
仓鼠亚科主要以谷物为食,但也摄取叶片、嫩枝、根状茎和果实。此外,某些物种属于杂食性,会捕食昆虫甚至青蛙等脊椎动物。它们将食物塞进宽大的颊囊中,带回洞穴储存。研究发现仓鼠洞穴中储存的食物可达90公斤之多。
打洞行为
仓鼠亚科是营洞穴生活的鼠类,其掘穴而居,洞系复杂,有专门贮存食物的仓库(盲洞)。仓鼠亚科是陆生动物,其足部结构适应于奔跑运动。部分仓鼠能通过鼓胀颊囊充气获得浮力,从而游得相当不错。它们挖掘的洞穴具有多个入口和众多相连的隧道,内含巢室、厕所区及食物储藏室。隧道深度可达50厘米,冬季时甚至更深——最深可达地表下两米。仓鼠亚科洞穴的规模通常取决于个体年龄。如仓鼠亚科下属物种黑线毛足鼠的洞系简单,洞道及巢室距离地表都比较浅,洞道也短,末端有巢室、仓库和厕所。洞口1~3个,个别的有4~5个,洞径约3cm。
节律行为
仓鼠亚科多为夜行性或晝夜活动型,但某些物种昼夜皆可活动,且多呈独居习性。某些物种对同类极具攻击性,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助于缓解争斗。雌性通常占据主导地位。仓鼠亚科并非真正的冬眠动物,但冬季会经历持续数周的长期昏睡期。如仓鼠亚科下属物种黑线毛足鼠一般从黄昏起开始出洞,一直到拂晓日出前才终止其在地面的活动。活动范围较小,一般都在10~35m之内,最远不超过100m;活动常沿着一定的路线往返。遇有惊扰则迅速窜入草丛,少顷又缓慢而小心地回到原来活动的路线。对于严寒有较大的耐受力,在12月下旬的黄昏后仍可在洞外活动,甚至在大雪后还能发现它在雪地上走动的踪迹。
社会行为
鼠类在生活过程中,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经常要通过传递一定的信息而发生联系,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一般包括物理和化学通讯两大类。鼠类的物理通讯又包括听觉、视觉和触觉通讯。视觉通讯的信息是通过光来传递,由眼睛来接收的。因此,这种通讯常发生于白天和晨、昏活动的鼠种中。在鼠类的听觉通讯中,鼠个体发出声波或超声波通过空气传播,由其他个体的耳朵来接收。触觉行为在鼠类中亦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性行为和护仔行为中非常明显。鼠的鼻、唇、舌、颈、足、尾和体躯等在触觉通讯中均起很重要的作用。化学通讯是指鼠类通过身体上的腺体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并借助环境中的媒介物传递到其他个体,使之接收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鼠类的包皮腺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混合于尿液中一起排出体外;肛门腺可分泌化合物混合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腹腺、液腺、皮脂腺、侧腺、香腺、臭腺等都可分泌某些具有行为或生理功能的化合物。
仓鼠亚科在追捕活体猎物时,它们似乎最依赖视觉,但听觉和嗅觉同样重要。仓鼠亚科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雄性利用巨大的腋侧皮脂腺为领地标记气味。这些腺体的大小与个体在支配等级中的地位相关,腺体越大,该动物的支配地位越高。仓鼠亚科是独居动物,不同于群居型动物,领地意识极强,特别是雌性仓鼠。只有在繁殖季节到来时,鼠们才会成对交配。但是地鼠的夫妻生活只有交配时短短的几分钟,之后就会分开。鼠妈妈会独立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20天左右孩子们就会被母鼠强行驱逐开始独立生活。其侧腹或是下腹部有香腺,让仓鼠在挖掘基材或垫材时可以留下气味。
捕食行为
捕食仓鼠亚科的动物包括昼行性猛禽、蛇类和哺乳类食肉动物。已知捕食仓鼠亚科的物种包括红鸢、黑鸢、普通鵟、小斑鹫、赤狐、家犬、貂和欧洲狗獾。普通隼、夜鹭、乌鸦和喜鹊等捕食者则以幼年仓鼠为食。仓鼠具有攻击性,会毫不犹豫地用其巨大的门齿抵御捕食者。雌性仓鼠有时会将幼崽藏于颊囊中以保护其免受天敌侵害。最后,与大多数啮齿动物的毛发相似,仓鼠的毛色呈中性色调,为其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伪装效果。
繁殖特征
鼠的繁殖力很强,具体表现为性成熟快、怀孕期短、年繁殖次数多、每胎产仔量大等。春季是鼠类大量繁殖的季节,大多个体进入性周期。雄鼠表现为睾丸明显增大,并从腹腔中降入阴囊,贮精囊充满精子,追逐雌鼠,进行交配;雌鼠表现为卵巢出现黄体,子宫壁加厚,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的上皮细胞。雌雄鼠交配后,受精卵进入母体子宫,开始胚胎发育,直至分娩。繁殖期过后,雌雄生殖器官,如子宫、卵巢、睾丸等明显萎缩,停止生殖功能,进入休止期。一年中,鼠的繁殖时期、次数及每胎产仔数,均随鼠种的不同及所处地理纬度的不同而不同。仓鼠亚科属于滥交动物,雌雄双方均会拥有多个伴侣。繁殖季节期间,雄性仓鼠常被观察到沿着发现的任何洞穴四处游荡,寻找雌性仓鼠。交配过程中会形成交配栓,将雌性生殖道封闭,阻止后续雄性成功受精。雌性仓鼠通常在交配后不久便会驱逐雄性离开其领地。仓鼠亚科动物是季节性繁殖动物,交配与育幼期集中在2月至11月。雌性每年产仔2至4胎,妊娠期短,仅15至22天,每胎平均产仔5至7只,但数量可能少至1只,多达13只。幼鼠哺乳期约三周,六至八周即达到性成熟。雌性仓鼠会哺育其早产幼崽约三周。某些物种在遭遇危险时,会将幼崽塞进颊囊中转移至其他地方。
饲养禁忌
饲养环境
仓鼠亚科是独居动物,多只鼠在一起很容易打架,不要把仓鼠合笼子饲养。其属于比较胆小的动物,因此它们的生存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安静,避免将鼠笼放在声音嘈杂的地方。如受到惊吓会出现应激,可能导致疾病的出现。不能用废纸当作鼠笼垫料,好的垫料不仅可以保暖,还能起到清洁、除臭的作用,对保持鼠笼的干净卫生十分有用。鼠笼的空间不能过小,至少要有水瓶座、食盆、小窝、跑轮等用品,因其过于肥胖增加对心脏压力导致短命,也可能导致笼瘫痪的发生。
饮食注意
不能将人吃的东西喂给仓鼠亚科吃。因其肠胃消化功能比较弱,人吃的东西含盐含油以及各种调味品,并且反复的烹饪也会导致食物在受热的过程中变得更油腻,会加重它们的身体代谢负担。禁止喂生水给它们喝。没有经过处理的自来水含有较多的“氯”,它们喝了后可能会“氯”中毒,建议将自来水烧开后待水变凉再给它们喝。
其他注意事项
不能让仓鼠亚科频繁接触太阳。因这种动物的身体散热能力并不是很好,只要温度过高或者太阳长时间照射在它身上,就有可能中暑。特别是夏季,要注意鼠笼子是否空气畅通。禁止用水来清洗仓鼠身体。为其洗澡需要使用到仓鼠专用的浴沙。而水洗容易导致它感冒,因为它们的毛发过多过密,而且非常的细软,洗完澡后短时间内难以吹干。感冒对于它们来说是致命的疾病。
主要用途
作为宠物
仓鼠亚科的部分物种因为和人亲近,已成为近年流行的宠物,其体型肥胖,尾短,两颊有颊囊,从白齿侧延伸到肩部,形态娇小可爱。
实验动物
地鼠亚科的物种因其有光滑短毛,受自发性疾病的影响相对其他啮齿动物少,并且个体成熟得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也可用于实验,最常见实验仓鼠品种是金仓鼠(Mesocicetus auratus),也称叙利亚仓鼠,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肿瘤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首先,其对可诱发肿瘤的病毒很易感,肿瘤组织接种到口腔颊囊中易生长,也便于观察,故成为肿瘤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还能够诱发胰脏癌(它与人胰腺癌在形态学上与临床上很相似)的唯一动物模型。第二,仓鼠是常年发情动物,妊娠期仅16天,雌鼠出生后28天就性成熟,繁殖传代速度快,加之发情周期准确,特别适用于生殖生理研究。第三,仓鼠组织细胞体外培养容易建立二倍体细胞株,适合组织培养研究;肾细胞可被做成细胞培养物接种病毒,用以分离或制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第四,仓鼠自发性感染的疾病病种很少,却对实验诱导发病很敏感,诸如麻疹病毒、痢疾内变形虫、利氏曼原虫、旋毛虫等致病机理研究。第五,仓鼠龋病的产生,与饲料的成分及口腔微生物种类、数量密切相关,被广泛地用于牙科如龋齿的研究。此外,如利用仓鼠皮肤易接受移植的特点,进行皮肤、胎儿心肌、胰腺等组织移植研究;利用颊囊粘膜适于观察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管反应变化,进行血管生理学和微循环研究;利用维生素缺乏的敏感性,进行维生素B2、维生素a、E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等营养学研究;室温低(8℃)时我会冬眠,可做人工诱导低体温及其生理代谢实验。由于仓鼠患糖尿病具有遗传性,还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的研究。
保护现状
截至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仓鼠亚科共有5种物种被列入,其中2024年,布氏仓鼠(食虫类:中仓鼠属 brandt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该物种依据A2c标准被列为近危(NT)物种。2023年,下属物种灰仓鼠(学名:Nothocricetulus migratorius,原名:Cricetulus migratorius)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该物种依据A2c标准被列为近危(NT)物种。下属物种原仓鼠(学名:Cricetus cricetus)被列入被列为极危(CR)物种。下属物种罗马尼亚仓鼠(学名:中仓鼠属 newtoni)被列为易危(VU)物种。2019年,下属物种黄金仓鼠(食虫类:Mesocricetus auratus)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该物种依据B1ab(iii)标准被列为濒危(EN)物种。
危害与防治
危害
仓鼠亚科多数种类为农牧业害鼠,也是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携菌者。在沙漠地区也会为固沙工作造成危害。
防治
在了解鼠害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因时、因地、因作物区别对待,以生态灭鼠为基础,化学药物毒鼠为重点,统一行动,做好防治工作。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主要是通过耕作等方法,创造不利于害鼠发生和生存的环境,达到防鼠减灾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1)科学调整作物布局,连片种植,可减少食源,并且有利于统一防治。
(2)彻底清除田间、地头、渠旁禾本科杂草杂物,消灭荒地,以便发现破坏;堵塞鼠洞,减少害鼠栖息藏身之处。
(3)采取深翻耕和精耕细作,消灭害鼠,提高作物抗鼠能力,一般减少损失5%-10%,旱地作用尤为明显。
(4)灌水灭鼠。旱地在雨季集雨灌洞,水浇地保证冬;春、夏灌,可降低本田技研工业害鼠数量的30%-60%。
化学药物防治
化学防治必须坚持"经济,安全,高效"的原则。
(1)投毒时期:针对优势种群;在麦油作物返青、春播作物面积大、害鼠繁殖危害上升的早春,进行第1次防治。第2次一般在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此期秋收秋播正在进行,害鼠数量大,活动频繁,利于防治和减灾保苗。
(2)选择适宜饵料及药剂:饵料一般选择小麦、玉米及水果类(苹果、梨等),而药剂则应选择高效、无二次中毒的0.5%的溴敌隆,7.5%的杀鼠迷及80%的敌鼠钠盐,效果均好。
(3)操作:一般采用湿润拌药或浸泡饵料,药、饵比例溴敌隆为0.005%,杀鼠迷水剂为0.037%;敌鼠钠盐0.02%。准备好后,统一行动,每667m2撒150-200g,由四埂向地中心0-4m的范围内每隔5-6m放一小堆(10g左右)或将毒饵置于鼠洞内,每洞20g,然后封洞口,效果均很好。
物理捕鼠
(1)在鼠洞边放置并固定鼠夹,上放毒饵,在乏食季节效果非常好。
(2)下扎签:根据当天鼠洞口的新土,确定老鼠拱食方向,然后在其前进方向上浅插9根尖竹签,分三排,每排3根,相距10-l5cm,竹签上方将一方形重物用木棍轻微支撑好,重物与被食作物相连接。一旦害鼠取食作物,重物下落,老鼠即被刺中。该法防治东方田鼠,几乎百发百中。
代表物种
黑线仓鼠
黑线仓鼠,别名:背纹仓鼠、灰仓鼠、花背仓鼠、大腮鼠。体型小,吻短而钝;耳圆形,具有白色边缘;背部具一条黑色纵纹。栖息环境十分广泛,遍及草原、荒漠草原、山地、平原、农田、林缘等各种生境,但尚未发现于高山岩石地带。草原常见于土质松软、植物茂密的草场。农区常居住在田埂、林间空地,特别是田间荒地数量尤多。农作物萌芽期和收获季节,常窜入田间活动,偶尔也潜入房室和仓库。洞穴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自己筑洞,有时也利用其他小型啮齿类的废弃洞。繁殖力强,3~10月为繁殖期,5月和9月为全年中的两个繁殖高峰,每窝产子4~8只。食性甚杂,在农业区以作物和植物种子为食,在草原则吃草子。冬季贮粮。种类有高粱、谷子、胡麻和草子等。黑线仓鼠的种群密度以5月和6月上半月较低,随后数量激增,到7月达最高峰。
长尾仓鼠
长尾仓鼠,别名:搬仓。外形与黑线仓鼠近似,但背面无黑色纵纹;尾较长,占体长的30%~50%;耳较长,具灰白色边缘。常栖息在山地草丛及林间空地、灌丛、河边柳林、丘陵、沟壑、白桦一山杨次生林地和油松幼林地等。草原开垦后,亦常集中于田间,成为那里的优势种。有时可侵入住房。常利用石块下或土壤的裂缝加以扩充,作为巢穴,有时占用其他鼠类的弃洞(张洁,1959)。长尾仓鼠的巢多为盘状,结构疏松易散。巢材常用当地的多见的禾本科杂草叶构成,在菜园附近挖到的巢有枯黄的韭菜、菠菜、大蒜叶等。巢底及周围堆有杂草和粪便。巢高5~7cm,巢深3~5cm,内径8~97cm,外径11~14cm,巢重74~167g。主要在夜间活动。以植物的种子为其主要食料;也吃昆虫。冬季贮粮。每年可繁殖2次以上,每胎5~9子。
小毛足鼠
小毛足鼠,别名:荒漠毛鼠、米仓、豆鼠。体小,尾特别短,四肢的学、蹠部被密毛;身体背面无黑色纵纹,腹面毛白色。体形小而扁平。耳大而圆;眼大;口内有颊囊。四肢的掌、蹠部被密毛,但掌毛较短。尾极短,仅尾尖露出毛外,其长不超过后足长。有乳头4对。栖息于半荒漠,常见植物稀疏的沙地,以及荒漠草原的各种非地带生境,也见于流沙的边缘地区。营夜间活动,白天极少出洞;活动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50m。小毛足鼠在严寒的冬季活动也较为频繁,不冬眠。洞系结构简单,很少利用其他动物的洞穴而居。洞的最深处不超过1m。洞口1~2个,一般都用细沙掩蔽,从地面看略呈一小形凹坑;洞道分叉不多,末端有膨大的巢室及仓库,巢内常铺有植物枯叶和絮状物等。以植物为主要食料,也吃昆虫。3月份开始发现孕鼠,繁殖期一直延续到9月份。每胎怀子3~9只,通常为5~6只。全年中以5、6月份的妊娠率最高。
黑线毛足鼠
黑线毛足鼠,别名:松江毛蹠鼠、毛蹠鼠。体略大于小毛足鼠,身体背面有一条棕黑色纵纹,腹面毛污白色。体型小但略大于小毛足鼠。耳壳圆形,露出毛外,除上缘有污白色毛区外,均呈深棕色。四肢短小,掌、蹠部被浓密短毛。尾甚短小,远远不及后足之长。主要栖息在荒漠、半荒漠及干草原的植被稀疏的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干河床的沿岸,以及荒漠草原的各种非地带生境,比较常见。有时在草原的开垦地附近也偶有所见。营夜间活动,白天很少出洞以植物性食料为主。春季主要挖吃草根,夏季吃植物的茎、叶;冬天除在地面啃食植物枯枝外,主要靠贮存的种子为食。4~9月为繁殖期,5~8月的雌鼠怀孕率最高,怀胎数2~8只,以4~6只最常见,平均为5.1只。黑线毛足鼠的种群数量季节变化是比较大,一般3、4月份数量低,以后逐月升高,8月略有下降,9月为全年的最高峰。
大仓鼠
大仓鼠,别名:齐氏鼠、大腮鼠、长尾仓鼠。该亚科中大型种类,外形与褐家鼠近似,但具颊囊,尾短,耳短圆具灰白色窄缘。大仓鼠是本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外形与褐家鼠相似。耳圆形,明显露出毛外,具很窄的毛边;尾极小,尾长大于后足长,为体长的40%~65%。头钝圆,具颊囊。乳头4对。主要栖息于土质疏松而干燥,离水较远和高于水源的农田、菜园、荒地,以灌丛、林缘、次生林和田间荒地较为常见。巢室1~2个,直径11~36cm,筑巢材料多为碎草;巢室常位于离地表1m以上的不冻土层里。大仓鼠也常利用其他鼠类的洞穴栖居。大仓鼠以多种植物种子为食。在农区喜食豆类、玉米、谷类、小麦、向日葵和马铃薯等。春夏季节亦吃部分植物的绿色部分。大仓鼠终年活动,不冬眠。早春天冷,只在温暖晴朗的时候才到地面活动,夏季一般黄昏时开始活动,清晨回洞休息,秋季贮粮活动开始后,活动强度明显加强,活动范围多在25~44m,有时可达1~2km。大仓鼠性暴躁,粗野好斗,常攻击小型鼠类侵入黄鼠和其他鼠类洞穴;遇敌害时并不躲藏,而是鸣叫着扑向前去。大仓鼠繁殖力很强,一般3月初开始交尾繁殖,至10月底结束,一年产3~5胎,每胎4~14只,平均7~9只。
Grey Dwarf Hamster.iucn.2025-09-08
Cricetinae Fischer, 1817.itis.2025-09-08
Cricetinae hamsters.animaldiversity.2025-09-08
仓鼠亚科 Cricetinae.中国生物志库.2025-09-03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9-08
仓鼠的前世今生.陕西省动物研究所.2025-08-24
Brandt's Hamster.iucn.2025-09-08
Common Hamster.iucn.2025-09-08
Romanian Hamster.iucnredlist.2025-09-04
Golden Hamster.iucnredlist.2025-09-04
请不要把我们称为“地鼠”——金黄仓鼠的自述.中国科学院.2025-09-08
农田害鼠的发生及其防治.中国数字科技馆.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