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一号坑,于1974年3月被发现,是秦始皇陵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位于临潼区。兵马俑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南北宽62、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余件。
1974~1985年开展的第一次发掘,范围包括东部5个探方,出土木车8乘,陶马32匹,各类陶俑1087件,另有大批兵器和建筑遗迹。1978年4月,一号坑遗址保护大厅主体工程完工。1986年,第二次发掘开始进行,主要包括中部和北部5个探方,后因故中途停止,陶俑、陶马和大量的兵器保留在原位未作进一步处理。1987年,连同兵马俑坑在内,秦始皇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
2025年4月1日,兵马俑1号坑微生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关联分析兵马俑1号坑微生物与土壤环境相关性因子为兵马俑一号坑微生物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微生物学前沿》发表。
出土发掘
第一次发掘
1974年3月,陕西临撞西杨村几位农民打井时,意外得发现了兵马俑,当即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省上立刻组建始皇陵秦俑考古队,开始了始皇陵区和兵马俑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号兵马俑坑。1974~1985年开展的第一次发掘,范围包括东部5个探方,面积共计2000平方米,出土木车8乘,陶马32匹,各类陶俑1087件,另有大批兵器和建筑遗迹。1978年4月,一号坑遗址保护大厅主体工程完工。截至1984年年底,共修复陶马28匹,各类陶俑714件,部分陶俑陶马经修复已经复位展出。
第二次发掘
1986年,第二次发掘开始进行,主要包括中部和北部5个探方,后因故中途停止,陶俑、陶马和大量的兵器保留在原位未作进一步处理。1987年,连同兵马俑坑在内,秦始皇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次发掘
2008年,博物馆制定了一号坑考古发掘的五年规划,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渐完成对泰俑一号坑北侧约2000平方米的发掘,最终将俑坑北部从东至西完全贯通起来。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年初正式批准该计划。2009年兵马俑博物馆获得国家文物局团体发掘领队资格,第一次独立组织队伍开展秦陵考古工作。4月底,20余位国内顶级考古专家对发掘方案进行了论证,确定了发掘地点、明确了发掘目的和具体的操作方法。2021年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葬的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进行了发掘,并对部分出土文物进行了修复,“一号墓葬”的陪葬坑有3个。其中南边的一个陪葬坑此前已经完成发掘,北边两个陪葬坑位于北墓道的东侧,均有盗洞,其中一个陪葬坑内堆积着大量陶片,另一个陪葬坑里发现了盖弓帽等物。该次挖掘清理出陶俑25件,其中出土的中、高级军吏俑对研究一号坑军阵排列有重要意义。一号坑的建筑结构为框架式,与厢椁式陪葬坑相比技术较为原始,可推知其在两周王陵中修建较早。同时,这次考古发掘还取得了多项突破:明确了武器的种类与配属,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确认了特殊俑的职能,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此次考古发掘还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陶俑在塑出大型后,先作细部雕饰,然后再粘接双臂。
2023年1月12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了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近千余件(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表示,此次考古发掘显示,俑坑甬道被人挖开过,推测有人利用甬道进入俑坑。2023年2月,陕西省文物局发布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等多项重要考古成果。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秦陵兵马俑一号坑新出土文物千余件,初步搞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兵马俑的制作程序已明晰。俑的双臂单独制作,在陶俑躯干完全制作好并且二次覆细泥、细部雕饰完成后才粘接双臂。截至目前秦陵博物院新修复兵马俑140多件。
俑坑介绍
俑坑规模
秦兵马俑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2009—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发掘位置位于一号坑T23、T24方,包括G8—G11四个过洞、Q8—Q10三个隔墙、俑坑的北边壁等第三部分,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俑坑的木质结构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构成的框架式结构,较其他陪葬坑由垫木—地板—立柱—厢板木—棚板木构成的厢椁式显得技术原始,据此认为兵马俑陪葬坑应是两周王陵中修建较早的一组陪葬坑。
俑坑藏件
截至2023年3月,第三次发掘共清理出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
俑坑布局
秦兵马俑一号坑共布20×20米探方27个。四边各有5个斜坡门道,东西门道内有南北长57.25、东西宽3.45米的开间,东开间内有陶俑;两端开间内有11条过洞,1号和11号为陶俑组合,2~10号过洞为数量不等的陶俑、木质车马组合,俑坑本体则是地下土木结构坑道式的大型建筑。兵马俑一号坑共清理11个探方,为T1、T2、T10~T13、T19~T23,涉及俑坑的东部开间、G1~G11,出土陶俑2200余件,木质车25辆,陶马约100件,各类兵器40000余件。一号坑展现的军阵,是一个由步兵与车兵组合而成的阵形,具备攻守兼备的特点。一号坑中的兵马俑面朝东方,呈纵横排列。排在最前面,也就是东边走廊的是3列轻装步兵,呈南北向排列,这些轻装步兵从兵种上来说应属于弓弩兵,在3列弓弩手后,是指挥他们的军吏。而在最南与最北两侧,同样是弓弩手,只是不同于东端的轻装步兵,南北两侧的弓弩手均为甲士,具备较高的防护力。最后是西端走廊,也就是一号坑阵形的后卫,站立着3列甲士弩兵,最后一列向西警戒,前两列面向东方。一号坑的东南西北均分布着手持弓弩的警备部队,在这些弓弩手之后,则是呈纵队形式的攻击部队。除去南北两侧的弓弩手,一号坑军阵内还有9列纵队。这些纵队由战车和步兵组成,其中以步兵为主力,武器以戈、矛、剑为主,纵队附属有不等数量的战车,少则二三乘,多则7乘,在战车前部,有3排步兵以为前拒,后则配备数量不等的步兵跟随战车作战。
特色文物
铜车马
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1978年6月,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一座车马坑内出土了两乘铜车马。一号车是立车,该车舆厢短小、结构轻便,车前架弩,车内置盾,车中设立能够拆卸的伞盖。二号车是安车,舆分前后,厢大盖低,四周帷蔽,三面设纱窗通风透光。这种安车的车窗可根据需要开闭,有“开之则凉,闭之则温”之誉,秦汉又称安车为“辒辌车”。铜车马上的车、马、御手及多数零部件用青铜铸造,车器和马饰用金银制作。每乘车马包括数百个大小不同的组件,很多组件又由众多小构件连接组装而成,两车的零部件总数达6000多件。体量较大、结构复杂的单体器件多采取分步铸造,铸造手法主要包括嵌铸法、包铸法、铸焊法三种。在制作过程中,还灵活使用锉磨、抛光、钻孔、切削、錾刻、镶嵌等加工工艺。
秦铜甬钟
秦铜甬钟通高27.10厘米,甬长8.70厘米,直径3.95厘米,出土于兵马俑一号坑。长甬,甬中空。甬中部有弦纹一道。旋作半环形,钲间饰蟠螭纹,内壁光素,制作规范。甬钟发现与兵马俑一号坑的指挥车上发现过完整的鼓迹和铜甬钟,是将帅掌握金、鼓用来指挥作战的。铜甬钟反映了秦朝军队建制和军事制度。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铍
秦青铜铍通长35.30厘米,铍身长24.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铍的形制和短剑相似,铍身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近茎处装“一”字形格。铍的作用和矛一样是长柄刺兵,但比矛长而锋利,穿刺力更强。以往出土过完整的铍,也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兵马俑坑铜铍的发现纠正了过去将铍认作是短剑的错误,补充了中国兵器史研究的空白。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青铜剑
秦青铜剑剑身修长,两面起脊,四纵四锷,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锋处有一段束腰,茎截面近似椭圆扁体。身和茎一次铸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鼻形璏。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下级军吏俑
秦下级军吏俑通高189.00—191.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下级军吏俑头戴单版长冠。有的不穿铠甲属于轻装步兵,有的穿铠甲是重装步兵,但甲衣上没有彩绘花纹,他们一手握剑,一手执矛、戈等长兵器。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相关事件
2023年3月29日早上8:30,旅游服务中心的一名导游带着四位外地游客参观到一号坑南,走廊后方区域时,其中一名游客突然翻越护栏,进入后向一号坑的挖掘位置看了一眼后退了回来,整个过程持续了几十秒。涉事游客当日即被陕西公安临潼分局秦俑派出所备案拘留,导游也受到了责令其停止导游活动15日的处罚。
2025年4月1日,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兵马俑1号坑微生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关联分析兵马俑1号坑微生物与土壤环境相关性因子,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兵马俑一号坑微生物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微生物学前沿》发表。
2025年9月,有网友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现兵马俑一号坑有个洞,位于坑内中部,直径1米左右,由顶部直达,打破了部分隔墙。秦帝陵博物院的一名导游回复称一号坑里面的大洞,是近代的墓葬,并不是盗洞。
一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5-09-09
【临潼文史】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概况.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9
秦陵博物院2021年考古取得新收获.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9
秦始皇帝陵概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5-09-09
兵马俑一号坑考古有了新发现.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9
陕西秦兵马俑一号坑、清平堡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2025-09-09
兵马俑1号坑微生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大蒜素有望成为有效抑菌剂.百家号.2025-09-09
秦始皇帝陵,又有新发现!.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9
秦始皇帝陵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 一二号坑又现将军俑和高级军吏俑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曾被火烧.今日头条 华商报.2022-01-22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甬道被人挖开过.澎湃新闻.2025-09-09
重要发现!秦兵马俑一号坑甬道曾被挖开 或是项羽指使.光明网.2025-09-09
最新考古成果!秦陵兵马俑一号坑新出土文物千余件 秦兵马俑的制作程序已明晰.百家号.2025-09-09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9
陕西秦兵马俑一号坑、清平堡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9
多图!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最新成果.光明网.2025-09-09
付建 | 略论秦兵马俑一号坑的军队组织形态.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9
话题 | 我们去看兵马俑时,到底在看什么?.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9
秦铜甬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5-09-09
秦青铜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5-09-09
秦青铜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5-09-09
秦下级军吏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5-09-09
游客闯进兵马俑一号坑?最新回应.今日头条.2025-09-09
兵马俑一号坑惊现1米大洞.今日头条.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