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是指中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后演变为山西省的代称。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后来史书将由晋国分裂而来的魏、赵、韩这三国合称为三晋。韩、赵、魏三国的开国君主分别是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
韩国先后定都于临汾市(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韩城市(今宜阳县西韩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徙都新郑市(今新郑市区)。其疆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介于魏、秦、楚三国间。从战国中期起逐渐衰弱,至韩王安九年(前230年),为秦所灭。今二七区辖地全部属韩。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市(今属河北省),疆域辖今山西中部、陕西省东北角、河北西南部。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攻灭中山,打败林胡、楼烦,建立大同市、雁门、代郡,占有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河套平原地区。前222年为秦所灭,今阳泉市境当时属赵国。魏国疆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地跨山西省、河南省、河北、山东省、江苏省、安徽六省,其疆土却比较分散,其主要疆域集中于今山西晋西南河东地区和今河南豫北、豫东的河内和大梁一带,明显分为东、西两部分。其四邻分别是:东为齐,南为楚,西为秦,北为赵,东、西两边不少地方与韩接壤。其轮廓似一个葫芦形。
三晋组成
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国银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到了公元前403年,姬午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对于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因为出自晋国,所以被统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
自北魏王遵业《三晋记》及稍晚的《三晋山险记》等地方志出现后,三晋便以地域概念出现,成为山西省的代称。
地理范围
史料考据,山西省晋南曲沃、襄汾县、翼城县、侯马市、绛县、新绛县这一带地区,乃是西周初年晋国的始封地,是晋国历代首都所在地,同时也是晋国聂氏宗祠社稷所在地。三家分晋后,韩国灭掉郑国,徙都新郑市(今新郑市区)。其疆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介于魏、秦、楚三国间。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市(今属河北省),疆域辖今山西中部、陕西省东北角、河北西南部。魏国疆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地跨山西省、河南省、河北、山东省、江苏省、安徽六省,其疆土却比较分散,其主要疆域集中于今山西晋西南河东地区和今河南豫北、豫东的河内和大梁一带,明显分为东、西两部分。其四邻分别是:东为齐,南为楚,西为秦,北为赵,东、西两边不少地方与韩接壤。其轮廓似一个葫芦形。
社会人文
文化
文字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分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文物遗迹
山西省别称“三晋”,山西位于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即有“表里山河”之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山西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现存最多的省,保留有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地面不可移动的文物总数达3.5万余处,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截至2025年9月,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居全国第一。世界文化遗产3处: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山西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6处: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山西省共有中国传统村落279个;古代壁画2400平方米,古代彩塑12799座,两项均居全国之首;宋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120座,占中国同期木结构建筑总量的75%。
名家观点
山西安泽的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语言
先秦至西汉的汉语语法。又称古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在语序上,上古汉语存在宾语前置现象,即一些特殊情况下,宾语要提前到动词之前,包括:①疑问代词“何”“谁”“孰”“奚”“胡”等作宾语,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王辛笛?”(《孟子·梁惠王上》)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③某些强调性宾语,如“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④介词“以”和“于”的宾语有时会前置,如“若晋绥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⑤代词“是”作宾语也常有前置用例,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上古汉语另外一种特殊的语序,是表示处所和表示工具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这两类介词短语基本上都要放在动词前面不同,上古汉语中处所介词短语主要位于动词短语之后,只有少数例外,如现代汉语说“在屋里弹琴唱歌”,上古汉语要说成“弦歌于室”(《庄子·让王》)。工具介词短语则有一半位于动词短语之后,现代汉语说“用圆规画圆”,上古汉语说成“为圆以规”(《墨子·法仪》);也可以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动词短语之前,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
经济
“三家分晋”亦是布币由“空首布”转为“平首布”的关键时期。由于晋楚争霸和晋国内乱,军队对于兵器的需求日益增加,笨重的空首布不仅造成了金属的浪费,也再无耕作的功用,再加之“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商业大潮,市肆对货币产生更多依赖,“平首布”便应运而生了。平首布,即把空首布空心的銎顶简化成扁平的小柄(两条筋线),币面的纹理具象成数字或地名,臃肿的币身缩成掌心的一半大小。某些种类的布首和布足甚至出现了穿孔,以方便携带。根据形制的不同,平首布又可细分为锐角布、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桥足布和三孔布等数种。平首布的出现,预示着布币的高度成熟。此后平首布的进一步分化,主要是因为韩、赵、魏三国地域文化的渗入。
赵国的布币深受晋、魏的影响,形成了前期以尖足布为主、后期以方足布为主的货币体系,又因为和中山、燕国地缘紧密,也出现了具有赵国特色的刀币。此外,赵国的圆足布也是布币中特殊的门类,布面上的“蔺”与“离石区”,几乎承载了整个秦赵争霸史。如同魏国散乱的国土,魏国布币门类繁多,殊可一究。魏地是最先实现空首布向平首布转化的地区,不仅全盘继承了晋国布币的单位——折,还创造性地在布币中加入了子母相权(即大小兑换)的模式,明确了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有以“斩”为单位者,亦有以“乎”为单位者,一乎的重量约在1400-1600克之间,大体上一百“折”等于一“寻”。
三晋介绍
韩国
韩国乃姬姓,姬发之王唐叔虞封于晋,传至晋穆侯次子曲沃桓叔,桓叔次子万封于韩国故地,为韩大夫,以后改姓韩氏。韩万十一世孙韩虏,于公元前403年,与赵、魏请于东周姬午,得列为诸侯,是为韩景侯,建都于阳瞿(河南禹州市),后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先后都于临汾市(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韩城市(今宜阳县西韩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徙都新郑市(今新郑市区)。其疆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介于魏、秦、楚三国间。从战国中期起逐渐衰弱,至韩王安九年(前230年),为秦所灭。今二七区辖地全部属韩。
赵国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赵烈侯(名籍)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和魏、韩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省),疆域辖今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角、河北西南部。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攻灭中山,打败林胡、楼烦,建立大同市、雁门、代郡,占有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河套平原地区。前222年为秦所灭。今阳泉市境当时属赵国。
立国前
立国后
魏国
魏国是西周初年姬诵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于今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是魏氏的得姓始祖。后来魏国被晋献公攻灭,以毕万为刘清。毕万后人毕斯与赵、韩一起瓜分晋国,称魏文侯,后来,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国疆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地跨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六省,其疆土却比较分散,其主要疆域集中于今山西晋西南河东地区和今河南豫北、豫东的河内和大梁一带,明显分为东、西两部分。其四邻分别是:东为齐,南为楚,西为秦,北为赵,东、西两边不少地方与韩接壤。其轮廓似一个葫芦形。
史书记载
相关作品
诗词作品
天宝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明朝于谦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 三晋冲寒到, 中州冒暑回。”
影视作品
历史传记《东周列国·战国篇》于1999年4月9日在中国大陆开播,再现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一统山河的二百多年中,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浩瀚场面。该剧通过精心收集考证,复原了两千多年来流传的有关战国时期的典故,如“孙庞斗智”“商鞅变法”“田单”“苏张纵横”“窃符救赵 ”“吕氏春秋”“荆柯刺秦”等经典故事,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华夏文明的精神之根。
魏国迁都大梁年代之争.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09-05
山西为何称为“三晋”?.今日头条.2025-09-04
上古汉语语法.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9-05
被时光“偏爱”,山西才成为“山西”!.百家号.2025-07-12
100个关于“三”的文学常识,每天睡前背一遍,你就是学霸.今日头条.2025-09-05
被时光“偏爱”,山西才成为“山西”.今日头条.2025-09-10
表里山河话山西.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5-09-05
侯马市旅游资源——侯马晋国遗址.侯马市人民政府.2025-09-10
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丨重温纸上谈兵.今日头条.2025-09-10
铜川|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人民网.2025-09-10
赵邯郸故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5-09-10
【邯郸地名源说】临漳县——邺城遗址.澎湃新闻.2025-09-1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与现代光影交错.今日头条.2025-09-10
河南文物之窗| 中国现存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开封城墙.河南省文物局.2025-09-10
荀子.临汾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公测).2025-09-05
东周列国·战国篇 (1999) .豆瓣电影.2025-09-05